2009年12月12日星期六

五區總辭,全民公決,爭取2012年雙普選」動議辯論發言稿
2009-12-09
香港民主運動的里程碑
「五區總辭,全民公決,爭取2012年雙普選」動議辯論發言稿



五區總辭,全民公決,爭取2012年雙普選」動議辯論發言稿
2009-12-09
香港民主運動的里程碑
「五區總辭,全民公決,爭取2012年雙普選」動議辯論發言稿

今(2009)年9月中旬,社會民主連線發表「五區總辭,全民公決,爭取2012年雙普選」政治說帖,兩個月來,民主派陣營眾說紛紜,爭議不斷。今天,本席在這議事堂上,提出「五區總辭,全民公決,爭取2012年雙普選」動議,期待民主派盟友能以香港民主發展大局為重,對相關議題條理分析,雄辯滔滔,讓真理越辯越明。

社民連嚴肅對待「爭取2012年雙普選」的競選承諾,且坐言起行,不惜由社民連全體立法會議員辭職觸發補選,透過在補選中提出單一議題,實現變相公投,將政制發展決定權交還給人民,使香港人在沒有「公投法」的情況下,可以體驗直接民主。

一、爭取普選 鍥而不捨

港人爭取民主,經已走過廿多年的漫漫長路。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,為爭取「八八直選」,民間於1986年10月成立「民主政制促進聯委會」,發表「一九零方案」,支持普選行政長官及1997年至少有半數立法局議席由直選產生。翌年,港英擅專政府公佈政制檢討綠皮書結果,公然扭曲民意,與今天的特區專權政府如出一轍;彭定康後來「吐實」:那是中英雙方聯手扼殺「八八直選」的結果。撫今追昔,足證未經人民授權的統治者主動改革,賜予港人民主,恐怕是與謀皮。

1989年「六四慘案」發生後,民主派開始積極參與三級議會的選舉,催生民主黨的前身「香港民主同盟」,並在各級選舉中節節勝利。1994年的立法局進行1995年的政制大辯論,最終彭定康的「新九組」方案獲通過,而劉慧卿的「全面直選」私人法案,因「匯點」三位直選議員李華明、黃偉賢、狄志遠對議案投棄權票,以廿一票反對、二十票贊成被否決。如今劉慧卿及李華明已經份屬黨友,今天說來,不無感慨。自此以後,中方「另起爐灶」,拆毀「直通車」,迫使民主派於回歸之初全面撤出議會。

1998年的選舉讓民主派重返議會,一方面繼續監察政府,防止民主倒退,另一方面積極爭取「0708雙普選」,然而有功能組別和分組點票的緊箍咒,無從阻止董建華政府的倒行逆施,直至2003年,董氏政府為「廿三條立法」蠻幹到底,港人在「七一遊行」彰顯人民力量,方能首次挫敗長官意志,並成功捍衛人權、自由、法治等港人的核心價值。

總括而言,民主派一直鍥而不捨爭取民主,盡力捍衛自由與公義,其貢獻不容否定,市民亦有目共睹。

二、沒有抗爭 那有改變

只是,香港的政治建制,是由共產極權及其卵翼底下的保守工商界利益集團所操控。工商界向北京輸送政治忠誠,換取政治特權,使特區政府的施政不得不向利益集團靠攏。正如《信報》主筆練乙錚所言:

「功能界別是既得利益集團的免費政治午餐,幾乎沒有成本可言,那些『幾點不露』的議員,連時間成本也泰半省卻。但是,保存這些議席,必引起不少社會矛盾和市民對特權的愈發不滿,這些沉重代價,都由北京『埋單』,因為大家都知道,功能界別的存廢,盡繫於北京的一念之差。按此利害唯物分析,不難得出的結論是:面對功能界別存廢,本地既得利益比北京路線更保守!」

長此下去,香港若要免於沉淪,社會上更需要堅定不移的反對派,方可加強監察專權政府的力度,但若言要更進一步爭取民主,則必須衝擊不義的政治建制。是以,若民主派依然沿用殖民地議會那種英式紳士的議政,實無助打破困局,這就是社民連採取和平抗爭的手段,衝擊專權政治的理由。

為此,社民連不只進行議會抗爭,還堅持在議會外公民抗命,並透過司法覆核挑戰政府權威,雖然迭遭打壓,但依然一以貫之。如今,特區政府兩面三刀,意圖以2017及20年雙普選的空頭支票,矇騙渴望政制有所寸進的善良市民,若此計不成,則再一次將政制原地踏步的罪名,栽在民主派頭上,加上建制派明目張膽在「普選」的意義上偷換概念,形格勢禁,必須推動港人支持「沒有抗爭,哪有改變」的新民主運動,始可令民主派及其支持者日新又新,迎難而上。

公民黨社民連揭櫫新民主運動的大旗,推動變相公投,與全港市民一起實現本地有史以來,首次讓市民體驗直接民權的創舉。

三、直接民主 世界潮流

民主可以簡單分為兩種。其一是我們正在追求的間接民主,以代議政治的形式呈現。其二則是法國啟蒙時代哲學家盧梭主張的直接民主。盧梭反對一切形式的議會政治及政黨政治,認為「主權不可出讓,民意不能代表」,主權應牢牢握在人民手中,立法權歸於全體人民,使法律體現「公意」。當然,在現實中,他的主張極其量只能局部實現,所以在若干的民主國家,設有公投法,容許人民就重大的事件「全民公決」。

在香港周邊,只有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有「公投法」。台灣已進行過數次「全國性」及地區性公投,至今尚未有一次得以通過,然而,以最近的澎湖縣就應否開設賭場所作的公投為例,其過程使社會上具有極大爭議的決策得以聚焦討論,正反雙方皆獲對等的平台鋪陳理據,最後以投票讓全民為自己的決定負責,爭議也因有公認的標準而可定案,避免社會撕裂。

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,當年即提倡「人民有權,政府有能」,人民擁有政權,政府享有治權。政權包括對人事有選舉及罷免權,對法律則有創制及複決權,那就是直接民權。諷刺的是孫中山稱之為辛亥革命發源地的香港,整個世紀下來連間接民權也得不到落實,民意代表無法制定法律,立法會議員提出法案受《基本法》七十四條的限制,在此之上還有分組投票,環顧全世界的代議政治,也找不出如香港這般的立法機關,其成員竟無從直接立法,更遑論最大多數人的福祉,由人民自行決定,而非由統治者決定。

「當一個社會達到非變革不可的時候,如果改革的勢力受到頑固的舊勢力阻撓甚至封殺,則常會經過一個『左』的極端。共產黨奪取政權之前的中國社會,正是一個頑固保守勢力抗拒變革,封殺變革,令到變革力量激化的社會,最後取而代之。

香港主張『全面直選』的人,只是止於『鼓動風潮、造成時勢』的言論層面,他們並非像列寧所言『利用步槍刺刀以及其他有威力的工具,迫使另一部分人民,依照他們的意志去行動』的『革命』行動。

香港具備建立普及、自由選舉的客觀條件,卻有人以中國大陸客觀情勢發展作為標準,硬說主張『全面直選』是一種『偏激急進』的政治主張,會為香港帶來動盪。殊不知『一國兩制』這個觀念的發明,就是承認香港有比中國大陸實行普及、自由選舉更優越的條件。

香港現階段的社會環境與當年共產黨向國民黨奪權的客觀情勢不同。香港是一個多元、開放、繁榮進步,以中產階級為主軸的社會,讓港人一人一票選出立法局議員,不會變成『暴民政治』,不會使社會結構有任何根本的改變。」

以上是引述本席在十四年前所寫的文章部分論述,卻依然適用於今天我們對民主的討論,本席倒沒有因先知先覺而喜,反為香港的民主停滯而悲。

文化評論家陳雲在11月22日的《明報》撰寫長文《困局之內爭民主》,當中言及:「目下,香港人如要民主,只能運用自己僅存的制度資源、民主政黨、言論自由和文化想像力來爭取。這是個艱難的歷程,也是香港成長必經之路。香港的民主進程,不能總是靠英美的照顧及中共投鼠忌器式的放權,香港要離開特權的護蔭,如世上最終爭取到民主的人群一樣,自己付出努力,付出代價。頂得住北京的威嚇、頂得住親共爪牙的辱罵,頂得住本地部分變成鷹犬的警察和特務的滋擾,要視香港為家,便要要以沉靜的、柔韌的、有時要犧牲或支持人家犧牲抗爭。

有激進的人願意出面承受犧牲的代價,是勞苦民眾的福氣,勞苦大眾不應背棄或戲謔出來抗爭的義人。香港的窮人服膺「和諧社會」,是住進牛棚當奴隸而已,家已經給富人抄了。石崗菜園村、「領匯」統治的商場和無數舊區重建的例子,就是窮人被抄家的歷程。我不是要香港的義人上街暴動,恰恰相反,在中共的強勢高壓之下,義人要尚智好學,要沉靜思考,認識國際局勢,認識香港社會壓榨的真相,認識孤立無援的困局,堅決而柔韌地持續抗爭。不是要犧牲,而是要以犧牲來博取成功。博取成功的條件未足夠,不可輕言犧牲,而應集結正義的勢力。

本帖最後由 sparkfit 於 9-12-2009 22:39 編輯

由於中共處於強勢,香港的義人要在安全的範圍內,明確表示爭取民主的態度,無論民主黨派如何不濟,都要投民主黨派內的先進分子一票,不能以犬儒的態度回避投票,或者出於戲謔或意氣,而投票給親共、親商的候選人。每張正義的投票,每次民主示威得到正義市民的默默贊許,都顯示香港爭取民主的決心。」

社民連正是希望「以犧牲來博取成功」,須知道按現時的事態發展,社民連全體立法會議員必須總辭,方能促成「五區總辭、全民公決」,對於一個初生的政治組織,若完全喪失立法會此一平台,大有亡黨之虞;而為達至「五區總辭、全民公決」,議題也是兼容並包,一方面堅持爭取2012年雙普選,另一方面也不排拒要求路線圖,那是求同存異,真誠地與盟友並肩作戰。

四、民主運動 新的里程

若論「五區總辭,全民公決」的倡議,已然分化泛民主派,未見其利先見其害,故言絕不可取。須知道所謂泛民主派的「團結」,並非個別民主派政客的團結,而是全港支持民主的市民的大團結。誠如何俊仁主席所言,現在對於「五區總辭,全民公決」的爭端,是策略的分歧,而非因立場歧異而分裂。有論者將此「矛盾」視為負面,但我們可以稱之為一場釐清香港民主運動涵義的大辯論。由應否確保「否決權」,到建制內一個議席的價值,及至變相公投的勝算,無一不牽涉民主運動的詮釋,如今論據紛陳,實大大有助於公眾重新審視香港的民主運動何去何從。

「五區總辭,全民公決」會否觸怒北京爺們?民主派為得到中央政府對港人的信任,而可以犧牲對民主自由等價值的堅持,那仍是民主派嗎?《美國獨立宣言》草擬人,即美國第三任總統湯瑪士‧傑佛遜(Thomas Jefferson 1743–1826)有言:「國民若不經常提醒其統治者他們依然具有反抗的精神,則此國又怎能保其自由於不墮?」("And what country can preserve its liberties if their rulers are not warned from time to time that their people preserve the spirit of resistance?")

「五區總辭,全民公決」如果成功,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,首次在行使主權的地區,有人民透過民主程序,對全國最高權力機關的人民代表大會的決定提出不同意見,凸顯人大常委違反憲法第二條「一切權力屬於人民」及第三條人大「對人民負責」的規定。

今年二月初,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,獲得以色列政府頒贈「耶路撒冷文學獎」。村上春樹到耶路撒冷領獎,卻在以色列總統佩雷斯面前,發表英語演說《永遠站在雞蛋的那方》 (Always on the Side of the Egg),抨擊以色列軍方大規模轟炸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人。

他如是說:「以卵擊石,在高大堅硬的牆和雞蛋之間,我永遠站在雞蛋那方。無論高牆是多麼正確,雞蛋是多麼地錯誤,我永遠站在雞蛋這邊。誰是誰非,自有他人、時間、歷史來定論。但若小說家無論何種原因,寫出站在高牆這方的作品,這作品豈有任何價值可言?」

我在此懇切地呼籲,對「五區總辭,全民公決」的成效仍然存在疑慮的市民,尤其是那些聲稱擁有知識的學者,就算始終認為我們有多麼的錯誤,在共產政權的專制高牆前,也選擇站在雞蛋的一方。眼見祖國的維權人士,異見份子,只因用言論或行動捍衛良知及爭取公義,一一身受國家機器的暴力威脅,身在香港的中國人,在沒有暴力威脅的環境下若仍故步自封,實愧對內地這一群仁義之士。

我對民主政治有一個更高層次的期待,或者說是一個烏托邦,那就是有一天,到了直接民主已達到成熟階段之時,真正有高尚情操的理想家,儘可以人民接受其主張為止境,而不必參加競選。君子群而不黨,這種真正為主張而團結,且完全超越本身私利的「群」,將更為人民所信賴,玩弄政黨政治及為個人權位的目的的政客,將無所施其技。到了那個時候,議會已不能歪曲民意;政黨依然存在,但政黨已不能把持議會。

歐盟之父庫登霍夫‧卡勒吉,在《泛歐洲》一書中說過這樣一句話:「所有偉大的歷史事件,都是作為烏托邦開始,作為現實結束。一個想法是只停留在烏托邦的程度,還是會成為現實,這要看相信它的人數以及他們的行動力。」

傳媒不足信,政客不可靠。我們應當將民主的希望,寄託於香港人民,而非寄託於北京、特區政府、建制派,甚至民主派身上。再引用孫中山的說話:「吾心信其可行,移山倒海之難,終有成功之日。吾心信其不可行,反掌折枝之易,亦無收效之期也。」民主運動不能再原地踏步,讓我們共同建立新民主運動的里程碑。


黃毓民
2009年12月9日
立法會大會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